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(1) 在我看来,国产的老师都把英语当数学一样教,把语法扔给你~这相当于公式,然后背词汇~诺,这相当于变量。然后就往里套吧,这还不会么?然后讲完了怎么办呢?就是没完没了的做题,他们认为把该做的题都做了自然就提高了,如果还是做错怎么办?那就接着做啊,然后老师给你分析答案,为什么错了,怎么错了。。。而且很多老师都喜欢什么近义词辨析,本来记得挺清楚的,被反反复复辨析了几遍之后就全乱了。
不过中学英语能打下不错的语法底子,这非常非常重要,以后怎么学都用的着。
后来上了大学,考四六级,考研,被残害多年的小伙伴们还是这个路子。我所有考研的童鞋,都是拼命做阅读,然后做真题,还跟着参考书使劲分析真题。。忙得不亦乐乎。楼主真心觉得做题这种单一训练方法既痛苦又枯燥。
楼主是这种方法的受害者,连续做了1000多篇阅读理解,一点没提高,经常会错六七个。这也很可能是因为楼主的做题方法不对,可是怎么做才算正确呢?确实有牛人靠做题分析这种办法拿下考试的,楼主水平太低,一直没摸到门。
但是楼主觉得还有另一道门。
你应该知道,四六级的阅读理解,基本都来自英美的新闻报道。一旦选中出题,就拿来删了标题,删了日期,删了配图(如果有的话),有时候还会被改写(我就见过一篇阅读理解的原文,很好懂,长句不多,出题人给改写了一遍,短句合成长句,小段合成大段,怎么恶心怎么来)。你拿这种被阉的阅读理解来分析,搞得头昏脑胀的,还一无所获。英语不是牛顿力学,也不是分析化学,英语要靠语感。感觉从哪来?读多了,感觉自然就有。如果你还在为考试做题,停下吧,留到考前热身用,开始读报纸。是的!读报纸,不用很多,每天两三篇文章就可以(没必要精读),你可以选任何你喜欢的话题,比如计划生育改革,某国向菲律宾提供人道主义援助,苹果出了iPhone7,骆家辉辞职了……反正什么有意思你就读什么,很多事情中国也报的,你本来就知道大概,再看看老外怎么写的,肯定有收获(大部分报纸的文章都是很好懂的,或者说是最好懂的书面语,这一点外国和中国一样)。读得多了,有些词不用查字典你也能懂,因为你是中国人!比如One-Child Policy,我相信不会有人翻译成单孩政策。有些词不认识,可你见过N遍了,都记住怎么用了,这时候查一次,一下就记住了(而且这样的词汇往往是用得着的)。当然有些词要反复查五次八次才记住的,很正常,不要有挫败心理,据苏联某大神的研究,一个生词要反复见28次才能永远记住,你只用了10次就记住已经很牛了。反正每天读,读多了就什么都懂了,即使有生词也不影响理解,从前做题的时候那些怎么看也看不明白的句子会突然变得很清晰,因为你经常看到这种屁话,比新闻联播都他妈熟悉。一开头你就知道下面有什么,还有读不懂的道理么???
楼主在这里声明:读得懂文章不见得就答对全部六级或者考研的阅读题,每篇阅读的5道题里面总有一道题是不讲道理的,就算你是原文作者都没用,因为这道题里面有出题人藏的“机关”,必须拐个弯才行。再次声明,这是楼主狭隘的偏见!!!!!
如果有智能机,直接装BBC news应用,相当方便,我觉得这个应用最适合阅读训练,强烈推荐(而且要求的权限最小,很多应用读个小说切个水果还要读取通讯录发短息的权限,很费解)。。当然要注意,不是每个版面都要看,艺术版和体育版就没必要,生词很多还都用不着,当然,最重要的是考试不出这种题。没有的就看这几个网站,BBC,http://www.bbc.com/news/, 卫报http://www.theguardian.com/uk(此报时有惊人爆料,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的原因就被这报纸说得一清二楚,我特地找来看过,当时米国报纸异口同声说误炸,只有此报坚持独立报道),华盛顿邮报www.washingtonpost.com。
基础实在差的,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。别误会,你不用学经济学,这本书的例子和讲解都很生动,只要高中词汇就足够了。做睡前读物都行,而且足够长,可以看很久。基础更差的,读这本书How to Start a Conversation and Make Friends,网上有下载。这是我读过的最最简单的英语书,初中词汇就差不多。这两本书对考试没有帮助,只能培养最基本的阅读感觉。
如果基本的语法还不过关,补一补。起码能判断自己写的东西对不对。语法不用深究,既没用又浪费时间。倒是构词法需要下点功夫,要认识派生词,比如credit是信用(名词),credible就是可信的(形容词),incredible就是难以置信的(形容词),incredulous就是持不相信态度的(形容词)。有些前缀后缀也需要懂,比如后缀-cide,意思是杀死,由它构成的词也都是这个意思,suicide自杀,genocide种族灭绝(组团杀),homicide凶杀,matricide弑母(matrix的意思是矩阵或者母体,matri这个前缀在我看来是“母亲的”,加上后缀杀害,就是这么造出来的词)。懂了构词法,很多生词就不再是生词。
另外,考研和六级考试,最容易抓分的不是阅读理解,而是作文,阅读分数虽大,可是提高难,而作文普遍很弱,基本都没有练习,文通字顺的都很少,弄两篇范文就上考场了,绝大部分人的作文得分不到50%,你强一点就能多拿很多分。怎么练呢?需要多阅读,也需要经常写。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,古人不会骗你。每次读到一个好句子,或者学会了有意思的新词,都试着写一写~~~~~相当于小学的造句训练。最简单的训练就是刚刚读到一个好句子,马上背着写一遍,可能是楼主太笨,每次都写不好,总是有地方拿不准,这时候再看一遍原文,再背写一遍,效果就很好。作文的评分标准很简单,第一,把话说明白,没有语法错误。第二,秀几个高级词汇(就是高中没学过的),定语从句,或者同位语从句,反正就是要秀出来。楼主考研的时候,作文写得自己都觉得跑题,可是词汇丰富,最后得分很高。如果你按我说的搞定了阅读,相信写作也水到渠成。
补充一点,语法不过关的还是先补语法,楼主见过有的童鞋的作文,主谓宾状都分不清,乱七八糟的一坨。。。这样的童鞋就不要硬写了 。。。
关于听力
楼主的生活很单调很无聊很枯燥,没事就看美剧。楼主看了好多又臭又长的美剧,不知不觉地能听懂不少了。楼主的听力就是硬磨出来的,既耗时间又费力气。唯一能分享的就是,坚持看一部美剧,看好几季,很多词不知不觉就记住了,很多话不知不觉就听懂了。。比如反恐24小时,恐怖分子就那几项业务。
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(2) 听力测试在高考英语试题中占有五分之一的比重。要提高听力,在高考中出彩,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是十分重要的。
一、试题形式
目前高考及其他中学阶段各种考试采用的听力测试题型主要为三种:短对话、短篇以及长对话。答题形式有两种:多项选择题(Multiple Choice)和填空题(Spot Dictation)。其中填空题有的空格要求考生听懂长对话内容,填其“意义”而不是细节性的具体单词。
短对话只听1遍;其他两大题,各听2遍,耗时约20—30分钟。
二、应试技巧
★听短对话。考生在处理广播调试声音后,即可“扫描”短对话中的选项。据此展望第1个短对话可能出现的话题。
假如考生看到的是:
A. On March 2
B. On March 3
C. On March 5
D. On March 8
则考生可以判断,第1题话题涉及3月的某一天;考生一听见录音第1题及问句,由于已有所知悉,立刻可做出正确选择。
不要等到第一题念毕,问句提出后再去看四个选项。一般两道听力题(短对话)之间相隔6秒。如早早完成,即可提前思考第2题。
又如题干较长的题目:
A. They’d better not go riding.
B. Riding a bike is a great idea.
C. It’s not good riding in the rain.
D. They can go riding half an hour later.
考生在“扫描”时,预先知道该题涉及骑自行车;其中可能涉及骑车的时间,也可能是涉及一次具体的骑车活动。
这种“超前”浏览选项的本领可以培养,有的考生可以提前“扫描”3~5题,并保留一定印象。
[注] 听短对话时切忌走神。万一走神,比如说第4题没听清楚,你的本能反应是想再听,想回忆——但根本不可能,所以此刻只好猜题。猜题还有1/4的希望;反思的话,不巧把第5题也给漏掉!
★听短文。听短文时要学会“记要”(taking notes)。记要有两类,一是用符号记下关键信息(如数量大小、时间顺序等);一是用具体文字记。这是因为短文耗时长,有人会“前听后忘记”。另外一个决窍是“超前”浏览短篇的选项。如:
A. Why a company lost its customers.
B. Why a company went out of business.
C. How a company went from bad to worse.
D. How a company got out of its difficult situation.
考生一扫描就意识到该题指全文中心思想,并立即分辨出问题要么问理由(针对why), 要么讲过程(针对how)。
★听长对话。听长对话也应该有个“超前”扫描,先对对话话题有个印象。在对话进行时要注意“细节”(detail)和“关键词” (key words),必要时也得作“记要”:用铅笔,在试卷边(test paper margin)记一下。Taking notes的技巧可以从《高中英语(新世纪版)》高三年级的课本中去找。
三、训练方法
听力水平的提高有两种方法:
(一)不断地“听”模拟试题。隔天一听,每周两听,等等。从当年9月起听到次年5月;用过的试卷达40~50套。这种应试训练要注意:
1. 每次训练宜一气呵成。高考听力是一气呵成,中间无间歇的。
2. 每次训练要尝试“超前”技巧。
3. 听完,对好答案,要反思,查一查自己丢分的道理,查一查自己的“软肋”。
(二)抓基本功。选择材料,学习听取“意群”(sense group),听“连读”(liaison),听“重读”(stressed words)以及“略读”(reduction)。为什么?因为目前高考听力并不采用“真实语言材料”(authentic material)。在真实生活中的对话,处处用到上述4种口语“技巧”。一般速度快,句子短或者不完整。所以从长远看,要真正提高听力水平,应从基本功开始,在迎接高考之初,第二种准备方法为时不晚,关键是勤奋。
四、材料信息
关于听力模拟试卷,建议选用专业出版社的产品,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。
关于听力基本功训练,建议选用《英语(新世纪版)听力》(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)。该书1~3册,每单元后都有Mechanic Skills的专项训练,附有“意群”、“连读”、“重读”及“略读”的实例。
另外,如考生有条件,进口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听力训练材料可选用,如:Longman出版的Impact Listening 1~3,配有CD。 至于书市上流行的VOA, BBC及CNN的各种CD,可以选用一些,但必须由老师精选。
听力材料话题一定要广泛,话题要符合《课程标准》中提及的项目。
五、注意事项
生词的拼写及朗读也应同步展开。单词读音不准,听力的准确性受损;单词的拼写不准,即便听懂了的也写不出来。
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(3) 以下是一名近10年教龄的雅思外教,针对中国学生背单词的特点,提出的8点建议:
1. 读报纸 Read Newspaper
读报刊是学习词汇最好的方法之一。读的时候,可以准备一支记号笔和一个笔记本,随时将生词标记或记录下来。同时,因为大部分报刊的报道都会采用比较正式、学术、规范的用词用句,长期下去,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学术阅读、学术写作词汇。
2. 造句 Make Sentences
记下来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记得用这些词语造句,强化记忆,不然很容易忘光光哦。不仅如此,造句能让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单词的用法和搭配,以免用错。
3. 找同义词 Find Out the Synonyms
你注意到了吗?雅思托福阅读很擅长用同义词迷惑考生,很多题目甚至是直接考察同义词。所以,多认识一个同义词,你就离正确答案近了一步。
4. 充分利用手机APP Install Various Mobile Applications
除了报刊阅读,用手机app也能学单词哦。每天刷手机时花点时间背单词,不要太方便。公交上,地铁上,午饭后,睡觉前……不要小看这些零碎的时间,把他们充分利用起来,效果保证会让你惊喜。
5. 被动学习 Be Passive
这条听起来会有点奇怪,因为老师通常都说学习要尽可能主动。我说的被动学习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多读,多听,大量读,大量听。你学习单词时往往是学它的用法,而阅读、写作、口语和听力都是在用单词。在练习这些被动技能(阅读和听力)的同时,你会置身于大量单词的语境中。更重要的是,你能学到这些单词的用法——它们常与哪些单词搭配,有哪些不同形式。
6. 主动学习 Be Active
学好单词不仅需要被动也需要主动。主动学习能加速学习进程。如果你花一段时间主动攻克单词,那么在平常做阅读和听力时,你也会开始注意到其他单词的用法。目前这个概念在语言教师中非常流行。主动学习就是每天腾出专门时间学习词汇。
7. 给自己时间 Give Yourself Time
积累词汇是个长期的过程,切忌揠苗助长。如果一下子背过多单词,有可能造成混淆。每天记20个单词比记50个单词更有效。想想哪怕一天20个,一周就140多个啦,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不是吗?
8. 学对单词 Learn the Right Words
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。我们的精力有限,所以如果你要花时间学单词,你就要确保你学的是雅思托福词汇。遇到一个不理解的词就认为它很重要,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,不要这么做。不是所有的词都一样重要。你要在用得最频繁的单词上下大工夫。花时间学习不常用、不常考的词,对于雅思托福考试本身是没有意义的。
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(4) 正常的记忆单词顺序应该是这样:
1) 开始阅读一篇文章;
2) 随手把遇到的生词、词组从词典里查出相应的释义并记录下来;
3) 遇到没有生词却依然读不懂的句子,那就去查查语法书以及其它的一些工具书;
4) 阅读完毕之后,隔一段时间去复习曾经阅读过的文章;
5) 为了复习最后阶段的方便,把依然记忆不够深刻的单词制作一个列表,反复浏览直至彻底记住为止。
关于教育,有一句所谓“老生常谈”说的是“不能还不会走呢就想跑”。可是,基于种种原因,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这种真知灼见——我猜也许是因为道理太过明显,而又被重复的太多,乃至于每个人都对之太过熟悉,于是应了那句话:“熟悉产生轻视”。忽略前面的众多过程,而只把最后一个环节单独拿出来,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想偷懒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在作祟而已。——尤其是在那中文释义有可能要么不正确要么不完整的情况下。
很多单词——越常用的单词越是如此——不只一个意思,这即意味着说这些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就可能是不同的意思。如若脱离语境,单词本身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(当然,最基本的少数词汇可以孤立使用,比如:“Stop!”、“Go!”、“Fuck!”、“Darling!”、“Wonderful!”等等)。
一个比较夸张的例子是“Scale ”这个单词,在数学课上往往是“比例”的意思,也可能是“进位制”的意思;在物理课上可能是“刻度”的意思;在化学实验室里,大抵上指的是“天平”;生物课上如果提到鱼,那么应该是“鱼鳞”的意思;如果在厨房里那么就是动词“剥去鱼鳞”,或者是名词“锅垢”;如果在自家的仓房里提到这个词,指的应该是“小梯子”;建筑学里提到的话也许是“锈迹”的意思;牙科医生说出来这个词指的通常是“牙垢”;眼科医生说出来这个词指的是“障眼物”;小说里遇到弄不好是动词“不付钱便搭乘(如电车或火车)”;如果作者是澳大利亚人,弄不好是动词“欺骗”的意思;如果是在讲登山之类话题的文章里遇到,可能是动词“攀登”的意思;如果文章是关于家具制作的,估计是“比例尺”的意思;如果是讲音乐的文章里提到,大抵上是“音阶”的意思;如果是经济学的文章里提到,往往是“规模”的意思;涉及劳动法的文章里提到,可能是“最低薪酬”……这样一个单词,在哪一本词汇书里曾经完整地收录呢?事实上,想想就知道了,词汇书要是把每个单词都如此完整地收录,那不就直接等于“抄袭”词典了么?
所以说,绝大多数单词必须依附于文本才能够拥有具体的含义。拿我自己做例子:我是读过关于钢琴构造的文章才知道“felt”这个单词可以作为名词使用,是“毛毡”的意思(就是用来包敲击琴弦的小钢锤的那种材料);读过关于大陆板块以及火山形成的文章,才知道“fault”这个单词的另外一个意思是“断层”;读过关于营养学的文章才知道“condition”还有“病痛”的含义;看过关于老千的电影,才知道“骗局”被他们成为“confidence”……
背单词,一定要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记忆,只有这样才牢靠。脱离或者孤立于文本去背单词,背下来也没多大的用处。背单词不用单词造句,背单词不看单词的例句,背单词不看单词的用法,更有甚者,只背单词坚决不看文章,这是怎样愚蠢的心理在作怪?学习不能偷懒,现实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偷懒确实特别不划算。并且偷懒的代价最终总是比不偷懒的代价高出许多。仔细想想吧,江湖上那句话从来都不是说着玩的——“出来混的,早晚要还的……”所以,我才经常劝诫我的学生:“记住,偷懒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偷懒”。
|